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护理部主任慰问在岗护士
2023年1月上旬,我国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医务人员坚守防疫一线,是守护人民健康的中坚力量。为了能够使广大医务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医疗救治工作中,一项项暖心措施从解燃眉之急到满足日常需要,也在守护着“白衣天使”。
工作压力越大,关爱越不能停
“最近工作连轴转,接诊量最多的时候比以前多了一倍,但医院的关心一直没中断,心里感觉暖暖的。”在内蒙古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儿科发热门诊值班的护士郭佳妮说。内蒙古自治区妇幼保健院为全体职工发放了“健康爱心包”,包含退烧药、止咳药等常用药品,以及口罩、消毒湿巾等防护用品。
内蒙古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及时跟进了解疫情救治一线、值守保障运转、居家康养医务人员的实际情况,每个科室和支部都建立了关心关爱党员干部职工的工作台账,动态掌握所属党员干部职工工作生活状况及实际需求,并在绩效上向在岗上岗人员倾斜。
防疫策略调整后,全国多地相继发布了关心关爱医务人员的激励保障政策。上海、杭州、福州等地印发通知称,向参与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工作的一线医务人员发放疫情防控一次性工作补助。在绩效工资分配中,要求重点向发热门诊、儿科门诊、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等岗位人员倾斜,严格根据医务人员实际参与防控救治工作的时间长短、风险程度、任务轻重等因素,拉开档次发放。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第一人民医院有396名职工,疫情防控期间,他们发挥着主力军作用。随着就诊患者增加,医院对急诊科、呼吸科等一线重点科室给予政策倾斜,增加了绩效补助。“越是工作压力大的时候,越要发挥组织的作用,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西宁市湟中区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李光林说。
营造暖心舒适工作环境
各地除了在薪资待遇、岗位聘用、评先评优等方面出台具体办法,合理提高医务人员待遇,还不断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合理安排工作班次,减少医务人员承担非医疗工作,并提供健康指导、心理疏导,增添院内服务设施,营造更加舒适的工作环境。
西宁市湟中区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李渊说,前段时间医院急诊科接诊患者数量超过平常的2倍,医务人员也陆续感染。医院第一时间对重点科室进行人员补充,合理调整轮班制度,形成轮岗轮休梯队,医务人员感染后有5天调休假。
“工作量虽然增加不少,但医院对大家的关心不减。”谈到医院的暖心举措,李光林说,过去一年,医务人员很少有人请假休假,医院今年调整了带薪休假制度,将2022年带薪休假延期至今年,让大家都能调整好状态。
内蒙古自治区妇幼保健院组织医务部、药剂科、感控科,结合更新的治疗指南和病毒变异的新特点,为职工提供康养指南。“医院为我们提供的健康指导包括居家康复、个人防护、药物使用等知识,引导医务人员做好自我健康监测。”郭佳妮说,最近工作压力比较大,医院也很关注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状况,出现情绪不稳定情况会及时进行疏导,减轻医务人员心理压力。
为改善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的工作休息条件,厦门市开展了关爱医务人员“暖医”专项行动,将在“医生休息室”添置服务设施、加强职业防护设施建设、心理援助专线开设医务人员“绿色通道”等,在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还将组织医务人员分批参加职工疗休养活动。还有的地区为医务人员统一购买疫情专属保险,建立健全帮扶慰问机制,强化对医务人员的正向激励。
北京志愿者为医护人员送餐
从解燃眉之急到满足日常需求
翁兆平是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务部的工作人员,也是医院志愿者服务总队的队长,近期他和志愿者同伴们多了一项工作——为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的家属陪诊。“有些夫妻是医院双职工,在医院忙得顾不上家,老人孩子生病了也没时间陪着去医院,我们志愿者就为他们提供陪诊服务。”
医院一名医务人员的老母亲新冠感染后,又在家不慎跌倒,医院志愿者将老人接到医院检查治疗、办理住院,并协助找好了护工。翁兆平说,有些医务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自己家人生病了却抽不出时间陪伴,志愿者服务队就力所能及地提供一些服务,为一线医务人员解除后顾之忧。
浙江杭州、湖州、宁波等地都出台了暖心措施,为医务人员子女提供免费服务。宁波市青少年宫推出的系列面向医务人员子女的免费课程,既有寒假期间的直播课,也有2023年春季免费素质培训课。
就医陪护、子女托管、代办服务……对医务人员的关心关爱措施,正从解一时的燃眉之急,拓展为常态化的服务保障。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为建立健全职工服务工作机制,成立了职工服务中心,打造维权、帮扶、服务三位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翁兆平说,职工服务中心构建了职工访问制度,切实了解医务人员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对于照护老人、子女假期托管、缺医少药等需求,及时安排工作人员开展相应服务。此外,职工服务中心还搭建起供需对接枢纽性平台,引导社会组织为医务人员提供专业化服务,如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等。“未来,医院职工服务中心还将联合一批社会组织,打造成为面向职工的服务综合体。”翁兆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