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日报》(2025年6月24日11版)。
京蒙携手共书“倍增”答卷——六个领域里的北疆新变
北京市东城区第一人民医院中医骨伤科主治医师甘稳深入阿尔山市基层社区开展培训指导。包宗贤 摄
编者按
医疗是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关系民生,连接民心。
京蒙医疗协作开展以来,双方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医院管理及服务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努力打造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协作新模式,以实实在在的举措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不断下沉,让内蒙古群众不出远门就能享受到首都优质医疗资源。
志合越山水,共筑健康梦。截至4月底,北京市赴内蒙古出诊的高年资专家共计526名,累计出诊5500多人次,接诊疑难复杂病患10.5万人次。北京专家累计“师带徒”615人,“团队带团队”88个,培训医务人员51063人次。
镜头一 一台手术院士亲临“家门口”精准施术
5月22日,呼和浩特,淅沥沥的雨下个不停。
上午8时,内蒙古自治区脑科医院手术室内,一场牵动京蒙医疗协作神经外科领域的手术如期进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外科资深专家赵继宗此刻正在手术室内进行着一台高难度手术。
患者是来自乌海市的任女士,今年60岁,患有脑瘤,2016年曾在北京市天坛医院做过手术,今年复发并出现癫痫症状,病情很不明朗。任女士的儿子长期居住在呼和浩特,得知京蒙医疗协作开展后,在家门口就能让北京专家诊疗,便建议母亲来到呼和浩特治疗。
在内蒙古自治区脑科医院,任女士和爱人找到了在此坐诊的北京天坛医院颅脑瘤专家姜中利,他建议立即手术。
在哪里手术?选择谁来做手术?踌躇之际,医院带来好消息:北京天坛医院内蒙古脑科中心即将开诊,赵继宗院士以及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外科的知名专家一行20余人将来到内蒙古自治区脑科医院开展义诊,并对疑难病例进行手术。
“院士团队亲自给咱做手术,去了天坛都没这机会,让你妈妈赶上了,手术肯定会成功。”手术室内,抽丝剥茧,刀尖在血管上行走。手术室外,患者爱人王先生安慰着儿子小王。
经过6个多小时的漫长手术,14时30分,任女士被医生推出手术室转入重症监护室。
“手术很顺利!患者意识清醒,情况稳定。”听到医生的话,家属们都舒了口气。此次手术实施的是窦旁脑膜瘤手术,由赵继宗院士主刀,完成了肿瘤的完整切除及矢状窦的重建。术中,手术医生、护理、麻醉及重症ICU等多学科专家默契配合,术后患者麻醉迅速苏醒,其术前存在的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症状明显改善。
北京天坛医院内蒙古脑科中心开诊仪式现场。
“这是赵继宗院士团队在内蒙古完成的首台神经外科手术,更是京蒙协作‘医疗倍增’计划实施以来,两地共建脑科医院标志性项目的突破。此次手术不仅是两家医院深化合作的里程碑,更助力‘大病不出区’的医疗目标成为现实。”内蒙古自治区脑科医院院长陈丽霞说。
“下一步,我们将紧密依托北京天坛医院专家的先进技术、规范化管理,将我院精神科学科优势与天坛医院神经科学科优势紧密融合,围绕疑难复杂重症病例,实现诊疗能力新跨越,填补内蒙古在神经外科高精尖手术等医疗领域的空白,打造精准化、多元化诊疗体系。让内蒙古疑难重症精神神经科患者无需再千里奔波求医,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北京的优质医疗资源。”陈丽霞说。
“从主刀、麻醉到术后,全是天坛医院的顶级团队。赵院士非常亲和,5月21日晚,一下高铁便直接来到病房看我们。我们很幸运在家门口就把手术做了。”王先生说。
镜头二 两次下沉专家扎根乡邻间暖心问诊
4月的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乍暖还寒,但一家小小的乡镇卫生院里却暖意融融。
4月16日,在这个被大风裹挟的清晨,当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的专家车队驶入伍什家乡镇卫生院时,闻讯赶来的村民们早已在走廊里翘首以盼。
超声诊室门口,50岁的钟女士攥着检查单来回踱步。“今天有北京专家,我早早儿就来了。”她指着诊室门口的专家介绍牌说,“听说这些专家的号在北京也得提前预约呢。”
诊室里,乳腺肿瘤科专家正在为村民黄女士解读超声报告:“虽然从超声报告看没有问题,但根据您的具体情况,还是建议去呼和浩特做个钼靶检查。”专家边说边在病历本上写下联系方式,“您到了直接打这个电话,我们同事会全程对接。”
在临时改造的候诊区,托克托县卫健委副主任李春玲望着往来人群,十分感慨,“这里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很多人一辈子没出过县城。现在‘健康直通车’开到村口,真的太便利了。”
楼道里,候诊的村民们正用方言互相叮嘱:“记得把体检报告都带上,这样的机会可难得!”
参加义诊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超声科主任医师尹珊珊把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到内蒙古,再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到伍什家卫生院义诊,形象地称为“两次下沉”,她说:“两次‘下沉’让病人免去了从村里到首府,从首府到首都的多次奔波,减少了他们的负担,也让我们把医疗技术送到需要的地方,让患者受益,提升了我们的职业自豪感。”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开展多学科会诊,为患者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这些平日里‘一号难求’的专家,现在成了乡亲们的‘健康守门人’。我们要让优质医疗资源像蒲公英的种子,深深扎根在基层。”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党委书记王进文说。
这样跨越千里、两次“下沉”的健康守护在内蒙古已经多次上演。
近年来,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北京友谊医院内蒙古医院、北京宣武医院内蒙古医院、北京中医医院内蒙古医院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龙头,以呼和浩特市为核心、赤峰市和巴彦淖尔市为侧翼的自治区医疗卫生“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已逐步构建,“两次下沉”更是将“京字招牌”医疗资源直接输送到群众身边。
镜头三 “组团”帮扶京医入驻基层院护佑健康
北京怀柔医院外科主任医师杨惠元还清楚地记得去年11月30日那个狂风暴雪的周末。当时,正在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人民医院帮扶的杨惠元突然接到电话,急诊科来了一位病情危重患者,急需会诊。放下电话,他顶着狂风暴雪迅速赶到医院。
急诊室内,一名79岁的女性患者,已经连续腹痛4天,并伴有不全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的症状。经过仔细查体,杨惠元发现患者是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合并腹膜炎、上消化道出血,腹腔感染非常严重。当地医生担心患者病情危重,建议转院治疗。杨惠元知道,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随时会有生命危险,而且如此恶劣的天气,更加凶多吉少。
“不能让患者失去最佳治疗时机。”杨惠元当即决定,为患者立即手术。为了避免建立气腹时穿刺引起肠管损伤,手术刀逐层进腹。术中,杨惠元发现患者阑尾已经出现坏疽穿孔,腹腔内大量脓液,肠管水肿胀气明显……幸亏抢救及时。
3个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术后,为避免患者出现腹腔感染、消化道出血,杨惠元为患者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每日三次查房,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在杨惠元的努力下,患者终于战胜了病魔,痊愈出院。
“谢谢杨主任,如果没有您高超的医术,我母亲可能过不了这一关,谢谢你们!”出院时,患者家属给杨惠元送来锦旗,握着他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这是“组团式”医疗帮扶中众多温情画面中的一幕。
京蒙协作“组团式”医疗帮扶开展以来,北京怀柔医院为对口帮扶的四子王旗人民医院派出了一批又一批医疗骨干。他们把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带到四子王旗,留在四子王旗,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北京专家的诊治。
从患者“赴京求医”到专家“下沉赋能”,“倍增”的不仅是内蒙古的医疗服务水平,更是自治区老百姓在奔赴更加美好生活道路上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一次次跨越山海的医疗协作,让健康福祉照进更多家庭,成为内蒙古奋力书写“大病不出区”民生答卷的关键一笔。
专家谈
让优质医疗资源在基层更加触手可及
□阿斯楞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卫生健康事业对于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至关重要。医疗领域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对提升区域医疗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等意义重大。京蒙协作“医疗倍增计划”是推动内蒙古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
随着京蒙医疗协作的深入推进,内蒙古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 高。依托“医疗倍增计划”,北京市11家医院在内蒙古建立起长效帮扶机制,每周近百名专家深入各盟市开展诊疗活动。截至今年4月30日,累计526名北京市高年资专家在内蒙古出诊5500多人次,接诊疑难复杂病患10.5万人次,让内蒙古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医疗服务,有效提升了自治区诊疗能力和技术水平。
人才作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其培养在京蒙医疗协作中得到强化。北京专家通过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学术讲 座“、师带徒”等多种方式,为内蒙古培养了大量优秀医护人员。北京专家累计“师带徒”615 人,“团队带团队”88个,培训医务人员 51063人次,远程教学171次,教学查房近 200 次,疑难病例讨论170 次,学术讲座223次。京蒙协作“医疗倍增 计划”开展以来,内蒙古协作医院派出300余名医务人员赴京进修学习。这种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提升了内蒙古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临床技能,为医疗事业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学科建设同样实现突破性进展。在京蒙协作“医疗倍增计划”的带动下,内蒙古医疗机构的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短板”正加速转变为 “长板”。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组织“京蒙协作重点专科建设”新增协作专科集体签约活动,专科建设签约项目达11个;京蒙两地卫生健康委7次现场开会推进,技术、管理、品牌三平移取得突破性进展。近三年来,北京专家帮扶内蒙古制定出台相关制度近 1000项,新建各级临床专科92个,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051个,强力助推内蒙古医疗卫生领域的学科建设,为今后自治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聚势赋能。
与此同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配置更趋优化、布局更加均衡。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以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龙头,着力构建以呼和浩特市为核心、赤峰市和巴彦淖尔市为侧翼的自治区医疗卫生 “一体两翼”发展格局。目前,内蒙古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成绩斐然,门诊与出院量显著增长,手术、新技术新项目、远程医疗等工作有序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牵头组建内蒙古肿瘤、消化、神经等专科联盟,引领带动内蒙古相关专业体系建设与发展,稳步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
京蒙医疗协作,是守护人民健康的生动实践,更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将继续深化协作内涵,推动协作模式从“输 血”向“造血”转变,为内蒙古卫生健康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作出更大贡献。(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医政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