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五原县天吉泰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党中央/中共中央、自治区、市农村工作会议有关精神,积极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新思路、创新方式,全员发动、全民参与,注重示范引领,坚持常态长效,全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成效显著。
一、背景情况
天吉泰镇地处河套平原腹地的五原县西南部,是五原县的西大门,天吉泰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110国道及绕城线、京藏高速公路、包兰铁路、四塔公路横穿腹部,巴彦淖尔市机场选址天吉泰乡村道路四通八达。镇区地域广阔,全镇辖地2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5.6万亩。下辖9个村,人口1.68万,其中少数民族892人,属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镇。天吉泰镇集镇所在地距五原县城56公里,临河区30公里。
以前的天吉泰镇,环境上脏乱差,刮风看不见人,下雨出不了门。村民们的生活垃圾、生产垃圾、建筑垃圾找个渠沟角落就倾倒,隔好长时间才有人处理,遇天热时垃圾腐烂,谁路过都得捏着鼻子。家里是旱厕,有的与牲畜圈相通,卫生条件差,年轻人们都不愿意回村住。如今走进天吉泰,一幢幢砖瓦房错落有致,一条条水泥路纵横交织,一座座圈舍六畜兴旺;家家户户都安装了水冲厕所,还有专人定时上门清理化粪池;镇里新建了污水处理厂,污水、垃圾处理实现了社集中、村转运,镇处理;道路两侧绿树成荫、房前屋后瓜菜满园。天吉泰成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
二、主要做法及取得成效
(一)紧抓、明责、奖惩,形成工作合力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天吉泰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挂帅,亲自研究、破解难题。让包村领导干部、支部书记重视农村大环境卫生,光靠嘴磨碎道远远不够,必须层层传导压力,除班子会、干部例会、三干会逢会必讲、常抓常紧外,还与各支部书记签订了《人居环境整治责任状》,要求各村每月至少组织党员、群众开展1次环境卫生大清理,并制定考核奖惩办法,提高村“两委”绩效考核中人居环境分值占比,依据考核结果奖补资金,2022年全镇9个村将补差距最大达到7000元,对考核靠后的村触动很大。
(二)考评、动员、表彰,营造浓厚氛围
一是用好保洁员。充分运用就业公益岗、光伏公益岗等岗位人员,将这两类人员全部安排到保洁员岗位上,确保每个村民小组1名保洁员。制定《天吉泰镇保洁员工作职责》、《天吉泰镇保洁员管理办法等》,划定保洁员工作责任区,由各村对保洁员日常工作跟踪监督,同时定期考核考评。二是动员好先锋模范。在各村民小组成立党员先锋队和巾帼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村庄卫生环境整治。毛家桥村“太阳花志愿服务队”就是活跃在人居环境整治前线的一支队伍代表。俗话说,“妇女能顶半边天”,一个家庭中把女人的工作做好了,整个家庭、进而一个村子的工作就做好了。有了这样的想法,镇妇联决定把村里的妇女同志们发动起来。2016年开始,以毛家桥村一组为试点成立巾帼志愿服务队,最初的志愿服务项目主要是整治维护村庄卫生,植树护绿等。开始只有7名妇女参加,但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还是遭到家人的不支持和村民的风凉话,7名队员剩下了3名,一名为村里的妇联主席张秀花、一名是当时的社长陈春利、还有一名当时的巾帼志愿服务队队长王英英,三名女同志常年不计报酬、不讲代价义务打扫环境卫生,村民们对她们的行为所感动,逐渐养成了垃圾入池、爱护环境的好习惯。毛家桥村一组巾帼志愿服务队也逐渐壮大起来,到2017年初发展队员39名,组内有活动能力的妇女全部加入到其中。在一年多的摸索中队员们找到了新的做法,将全村的水泥路划分为12个环境卫生责任区,由1名党员带领2名巾帼志愿服务队队员负责1个责任区,形成了环境卫生的长效保持,由于男同志也主动要求加入志愿队伍,毛家桥一组巾帼志愿服务队更名为“太阳花志愿服务队”,共吸纳队员193名。这一做法也得以在全镇推广,2017年底,天吉泰镇9个村共成立巾帼志愿服务队56支,吸纳队员共1682人,成为了人居环境整治中的生力军。天吉泰镇也以人居环境整治为主要依据,每年利用“三八”、“七一”等重大节日评选表彰优秀巾帼志愿服务队、最美巾帼志愿者、最美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先锋等优秀个人及先进集体。天吉泰镇还将先进典型积极向上推荐,2019年,陈春利获评全县百名优秀村民小组长获得奖金10000元,王英英先后获评自治区最美家庭、全市优秀巾帼志愿者等,同时也被评为市人大代表;张秀花先后获评全市学雷锋标兵、全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镇党委的重视及大力表彰极大的调动了大家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三是组织好村民。天吉泰镇充分发挥“网格化+微治理”模式,一方面利用“两微一端”“学习讲堂”等载体,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大意义。组织村干部到优秀村观摩学习,对照先进找差距,进一步开阔视野,理清思路,明确今后工作的方向和目标。另一方面健全完善各村《村规民约》,按照网格化管理要求,农户实行自家房前屋后三包政策,建立诚信村民考评档案,每季度对家里屋外、房前屋后进行环境卫生考评打分,运用“红、黄、黑”榜激励警示,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今年毛家桥村一组8月份和10月份村内两次评选卫生流动红旗高票当选的薛占荣家,曾经是“村民小组微治理”执行中的“麻烦人物”。前几年薛占荣到东胜打工挣钱,2020年才因为经济下滑买卖不好做返乡回村种地,不知道村内正在推行“村民小组微治理”,村民都要遵守“村规民约”,回乡后还按以前的习惯,对自家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不太上心。因此常年被挂在“红黑榜”的黑榜榜首。薛占荣认为,“我自己家门前干不干净我自己过了眼就行了,和别人有什么关系。”理事长陈春利带着理事会成员多次上门同他讲道理,拉家常。渐渐地薛占荣也看到实行村民小组微治理以来村风村貌发生的变化,开始清扫房前屋后卫生,他家养羊多,他总是跟在羊群后面清扫道路上撒下的羊粪,还主动报名承担起一段村内道路的清扫。在评分“红黑榜”中,薛占荣从黑榜中彻底撤出来,走在了红榜中的排头兵。
天吉泰镇还在各村民小组设立“积分超市”,村民主动清扫环境卫生赚“积分”,1积分等于1元钱,每月可以把积攒下来的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或日用品。在“网格化+微治理”的约束带动下,天吉泰镇年均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公益劳动的社员达到2万余人次。
(三)监督、曝光、整改,巩固整治成果
天吉泰镇设立每月15日为人居环境整治日,全镇全员出动清理环境卫生。镇综合行政执法局每月对各村大环境卫生进行督查考评,对检查出的问题及时在村“三委”微信群曝光,限期整改。建立问题整改反馈机制,各村将整改后的照片及时反馈到微信群,行政执法局留存档案。对不按时完成整改的,由镇综合行政执法局组织清理,产生的费用从各村转移中双倍扣除,对连续整改不力的村,由镇纪委约谈包村领导和村“两委”负责人。同时,按照“三分建,七分管”的思路,探索建立了天吉泰镇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机制,选聘50余名公益性岗位人员开展村内道路、农田水利、植树造林、饮水安全、公共环卫、公共文化体育以及其他公益设施的维护,并将村庄保洁、公厕维护、设施维修等全面纳入管护范围。
三、经验总结
(一)必须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群众是主体,党委、政府是主导,无论多么棘手的事情,只要党委、政府下定决心,不达目的不罢休,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天吉泰镇采取资金扶持、政策引导、规划协调、宣传发动、试点示范等手段进行引导扶持,多角度凝聚了民力,多层次集中了民智,把村容村貌整治、基础设施提升、美丽乡村创建等,以往看来“不可能、不现实”的事情逐一兑现,变为现实,树立了党委、政府为民、务实的良好形象。
(二)坚持把解决最棘手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能“隔靴搔痒”,必须从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工作难度大的棘手问题入手,有效化解影响农村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对于群众长期形成的卫生习惯差、生产方式陈旧等问题,逐个分析、逐项研究、逐步推进,让群众亲身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在思想观念、自觉行动上,从以前的“不理解、被动干”,转变为“想通了、自觉干”。类似农村水冲厕所改造、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分类、村庄绿化亮化、道路硬化、门前三包等这些工作,干一件成一件,不仅为农村其他工作提供了借鉴,而且大大提高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了良好示范带动作用。
(三)持续加大财政对环境整治的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后续运行管护都需要投入大量真金白银。钱从哪儿来,是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关键问题。必须建立健全财政投入、集体出资、群众自筹等多元化经费筹集渠道,切实增强资金保障力度。一是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财政投入。落实好中央适当奖补、地方为主的政府投入机制,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所需资金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范畴,以制度形式确保必要资金投入。统筹好建管费用,预留一定比例的费用作为项目建成后的管护费用。管护费用专项专用,独立开设账号,专人保管,严禁挪作他用。二是从村集体经济收益中拿出部分资金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费用。对经济基础比较好的地区,特别是集体经济收入比较好的,可以探索从村集体经济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补充财政资金的不足。三是鼓励村民个人出资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充分调动农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投工投劳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健全常态长效管理机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难点在于后期维护和长效管理,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长效运行机制,才能取得实质效果。一是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村规民约是在村民广泛参与下作出的村庄公共决策,反映了村民的意愿和要求。因此,为长效做好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天吉泰镇坚持以村民为主体,引导制定符合民意的村规民约,将其作为探索乡村治理的有力抓手。在镇党委、政府引导下,9个村结合本村实际修订村规民约,将村内村外及房前屋后整洁标准、“门前三包”责任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借助于村规民约“约”出乡村人居环境新风貌。二是健全村庄保洁制度。实施村庄清洁行动,长效管护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完善村庄保洁制度是关键。天吉泰镇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了日常监管和保洁机制,并明确公共区域由公益性岗位负责,每季度对这些人员进行一次评议打分,评分结果与工资发放挂钩。三是建立健全评比监督制度。人居环境评比监督制度是实现乡村外在美与内在美有机融合的重要举措。村级层面,该镇2017年起就建立健全了由“群众参与、群众监督、群众评比”的人居环境红黑榜机制,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对农户卫生每月进行评比,充分激发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镇级层面,镇综合执法局每月下沉村组进行督查并建立台账,实行奖罚制度,确保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抓实抓细。
健康巴彦淖尔行动推进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