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在线赌场

工作动态
阿鲁科尔沁旗新民乡:以机制建设为引领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美化” 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发布时间: 2023-10-30 10:40    
分享到:

打开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即可

一、背景情况

新民乡位于阿鲁科尔沁旗中部,距旗人民政府所在地17公里,辖17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属近郊农区乡。全乡总土地面积47万亩,有耕地14万亩,其中水浇地9万亩;户籍人口4510户1.55万人,其中常住户2997户7029人。2022年末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可达2.02万元,粮食总产量5.8万吨,大小畜存栏9.2万头只,全年肉牛出栏累计在5万头以上、肉羊出栏累计在10万只以上。省际通道横贯东西,鲁宝线、省道210线直通南北,全乡形成一横两纵的交通网络,地理区位和农牧业基础条件较好。

从高空俯瞰现在的新民乡,一幅宜居乡村的幸福画卷铺陈开来,南北朝向的村居错落有致,四通八达的硬化路面干净整洁,道路两侧绿意盎然,相比从前杂乱无章村容村貌简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生态宜居、宜业和美的气息扑面而来。

时针拨回到2018年以前,经过旗乡两级不断努力,各村道路、房舍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

柴草乱放、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污水乱流、畜禽乱跑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这不仅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更不利于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实现生态宜居。新民乡针对问题导向,广泛深入调研,征求民意,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推陈出新,形成了系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机制,让广大乡村“破茧成蝶”,实现人居环境大变样、大提升,真正增强了广大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二、主要做法

2018年以来,新民乡围绕“宜居宜业和美新民”建设目标,按照“一年转观念、三年养习惯、五年成自然”的思路,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公司主管、标本兼治”的原则,通过定制度、补短板、抓落实等方式,使人居环境再上新台阶,村民幸福指数再上新高度。

(一)高位推动,压紧压实工作责任。

新民乡始终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成立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领导小组,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列入乡村振兴重要事项,定期召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会,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谋划部署,建立12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包17个村、45名机关干部下沉一线的工作机制。成立国有为农服务公司,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负责全乡生产生活分离的“一区两带”产业园区管理和各村环境卫生工作,将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技术引入到了农村。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环境卫生纳入村级年度考核,比重达27%,与村干部工资相挂钩,以督查考核结果为依据,对各村实施梯度奖补,真正体现干好干坏不一样。形成了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支部书记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体系。

(二)因地制宜,健全机制细化分工。

新民乡坚持村民自治与物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有效结合,优化职能配置,厘清责任边界。户分类,各户签订“门前三包”协议,负责自家房前屋后美化绿化和清洁,并将垃圾分类到箱。各村成立环境整治督查小组,对村内外卫生情况开展常态检查,并在村级微信群内通报环境卫生情况,每季度根据通报情况对各户进行打分,农户根据所得积分到爱心超市兑换物品,2018年以来,爱心超市累计兑换物资200余万元,惠及全乡所有常住户,有效提升了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村收集,各村保洁员按街巷划分任务区,负责街道日常维护并将垃圾集中到垃圾池。对各村保洁员实行村级和公司双重管理制度,村“两委”和为农服务公司每月逢1号、6号开展联合卫生检查6次,按检查合格次数百分比为保洁员发放工资,对累计3次不合格的保洁员进行解聘处理,有效促进了保洁队伍的规范化、专业化,使村级保洁员能够更加明确地认识到保洁工作的重要性。公司转运,为农服务公司每5-7天开展一轮次垃圾池垃圾转运工作,并进行分类处置。坚持开源节流,建立群众投入为主、各级配套补助为辅多元化投入机制,全乡常住户每户每年收取垃圾转运费50元,购买为农公司服务,负责各村生产生活垃圾清运、公共区域绿化、垃圾终端处理,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各方参与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以点带面,树立标杆。每年组织环境卫生集中拉练评比,举办文体艺术节等活动,评选表奖“美丽乡村”“最美庭院”“优秀保洁员”,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2018年以来,累计开展表彰活动6次,表奖最美庭院179户、优秀保洁员103人、环境卫生治理优秀集体70个次,村民观念不断转变,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

(三)以人为本,有序改善民生福祉。

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客观规律,尊重农民意愿,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真正成为让群众满意、让群众受益的“民心工程”。一是完善基础设施。旗乡村三级资金累计投入300万元,在全乡范围内新建垃圾池21个,配备垃圾箱1600余个,为农服务公司购置翻斗车、小铲车各1辆,有效保障了乡村垃圾清运和集中处理工作的开展。整合各类项目资金5000万元,建设适度规模小区,引导生产生活分离。以“就近方便、分步建设”为原则,根据各村需要,在村庄周边建设1000头规模肉牛养殖小区,逐步引导20头以上养殖户出村入区,由为农公司负责小区管理和垃圾清运,解决生产发展与环境整洁矛盾问题,目前,已建成棚圈10.2万平,110户养殖户7000余头肉牛,进入小区集中饲养。二是积极推进户厕改造。2018年以来,共投入资金170.5万元,在五个村完成改厕386户,同时为农户配备了自吸泵、吸粪车等配套设施设备,获得群众一致好评,极大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群众幸福感显著提升。三是开展街巷美化绿化工程。鼓励群众将房前屋后空闲地整理后种植瓜果蔬菜,由政府出资购买鲜花、蔬果种子和苗木,由为农服务公司为群众免费发放,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45万元,发放各类种子700公斤,苗木20万株,净增加土地面积700亩/年,既破解了村内街巷乱堆乱放、杂草丛生等难题,每年又为全乡群众带来40万元的收益。四是探索建立垃圾分类试点。因地制宜选取2个试点村开展垃圾分类工作,鼓励群众将垃圾进行分类处置。可回收利用垃圾中,废纸、废旧包装、废金属等鼓励农户收集后统一卖到废品收购站;牲畜粪便等可用于制作肥料的鼓励群众进行还山还田,其余柴草、废旧衣物、部分残膜等由为农服务公司转运到生物燃料加工厂制作生物质燃料。不可回收利用垃圾中,砖石瓦块等建筑垃圾由为农公司集中统一处理;对农药包装等有害垃圾由各村统一回收到全乡固定存放点后,由为农服务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理。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每年利用可回收垃圾制作生物质燃料20吨,可为群众增加收入2万元。

三、取得成效

经过几年的努力,新民乡人居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农村经济社会、乡风文明、主导产业等迎来新的进步。

一是农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彻底改变了农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现象,厕所粪污得到处理或资源化利用,街巷绿化率达到90%,生产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增长”,“乡村颜值”和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绘就生态宜居新画卷。

二是乡村主导产业蓬勃发展。随着生产生活分离小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小区内粪污垃圾的处理机制不断健全,村内外人居环境不断向好,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新民发展肉牛产业,全乡肉牛动态存栏由2018年初的1700头发展到现在的1.5万头,年出栏由2018年的不足5000头达到现在的5万头以上,仅此一项,可为全乡常住人口人均增收10000元以上,真正做到了乡村如诗如画与产业生机勃勃的“美美与共”。

三是农村治理效能有效提升。全民共同维护环境卫生的习惯已经成自然,各村不需要额外出钱维护人居环境,2018年以来,全乡17个行政村无因人居环境整治产生的财务支出,累计为各村节支增收500余万元,壮大了集体经济,随之而来的是组织有了凝聚力战斗力,干部有了威信,农村持续稳定安宁。

四是农民精神风貌持续改善。由“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不断迈进,村民在广场唱歌跳舞的景象随处可见,新民乡被评为全旗文化工作一等奖,1人获得全旗最佳文化工作者称号,在全域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17个,7个村村规民约入选旗级优秀村规民约,1个村村规民约入选市级优秀村规民约,创建自治区级文明村2个、市级文明村2个、旗级文明村8个,创建市、旗两级民族团结示范村各1个,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形成。

四、经验总结

(一)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全过程”。新民乡立足乡村实际,坚持党建引领,高站位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内容,增强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促进环境整治工作推进顺畅。

(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群众满意成为“风向标”。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增进广大农民福祉,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根本目的。新民乡以群众期盼为出发点,以群众满意为落脚点,不搞形式主义、形象工程,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真正成为群众受益的“民心工程”,抓住了人心,收获了民心。

(三)必须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让广大群众成为“主力军”。农民群众不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直接受益者,而且是重要的参与者、建设者。新民乡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建立起了政府、公司、村集体、村民等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让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和群众勤劳之手同向发力,成效明显。实践证明,只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就一定会形成强大的发展动力。

(四)必须牵住责任落实的“牛鼻子”,让制度机制成为“硬约束”。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必须要建立健全一套责任落实机制来做保障。新民乡坚持把重点放在完善机制上,坚决摒弃“一阵风”“美一阵”,提高管理规范化、精细化、长效化水平,久久为功,一系列强化责任落实的机制,确保了农村环境长治久美、人民长乐久安。


健康赤峰行动推进办供稿

信息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爱国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