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近年来,乌兰浩特市多点发力,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着力构建养老事业新格局。
“吃喝玩乐一整天,我们来了都不想走。”自从乌兰浩特市和平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正式开业以来,沈德祥和庄殿媛老两口就成了这里的常客,上午在老年人活动室打打乒乓球,练练广场舞,中午饿了就到“为老餐厅”吃一份营养餐,下午还可以和老伙伴们一边玩纸牌,一边拉家常,晚年生活怡然自得。
乌兰浩特市和平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位于利民小区院内,作为全市最大的“低保小区”,在这里居住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共有7910人,占常住人口比例的15.3%,辖区人口老龄化严重。为了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安享“夕阳红”,和平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打造了“为老餐厅”“康养驿站”图书室及诊疗室等服务区域,老年人在这里可以享受日间照料、康复训练、文化娱乐、心理咨询、健康体检等22个服务项目。
聚焦社区居家养老工作重点难点,乌兰浩特市加快居家和街道养老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建设,建立以“政府搭建平台+街道社区建设场所+社会组织提供服务”为主的街道社区养老服务建设管理运行模式。目前,乌兰浩特市已完成11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8个社区养老服务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覆盖人群达到3.7万人,实现了街道养老服务全覆盖,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90%以上。
比医院更有温度,比家庭更为热闹。今年84岁的王久占是2000年来到乌兰浩特市社会养护服务中心的,已经在这里生活了23年。“在这里生活吃得好、住得好,每天都乐呵呵的。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我知足啦!”
像王久占一样在乌兰浩特市社会养护服务中心生活的老人,均是特困供养人员,他们没有伴侣、没有子女,比常人更渴望家人的关心、渴望家庭的关注。为此,乌兰浩特市社会养护服务中心通过提升改造家庭装饰等方式,让集中供养生活更具家庭氛围。为老人准备香甜可口的生日蛋糕,寓意美好的长寿面;每逢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时,民俗食品和慰问品也必不可少;日常生活中,更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让老年人在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基础上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近年来,乌兰浩特市社会养护服务中心全面转变建设和服务理念,从庭院规划建设、文娱设施配备、创新服务模式、公益体验和社会化融入等方面进行统筹谋划,打造家居园林式机构养老建设试点,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让在这里生活的老年人安心、静心、舒心地度过晚年生活。
打造高品质养老服务,惠及千万家百姓生活。乌兰浩特市正在稳步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推动各类养老服务“从无到有、从有到快、从快到优”持续发展,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各尽其责的养老服务格局,让老年人在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中看得见变化、触得到温暖、摸得着幸福。
健康兴安行动推进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