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乡位于阿鲁科尔沁旗中部,距旗人民政府所在地17公里,辖17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属近郊农区乡。全乡总土地面积47万亩,有耕地14万亩,其中水浇地9万亩;户籍人口4510户1.55万人,其中常住户2997户7029人。2023年末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2.6万元,粮食总产量5.8万吨,大小畜存栏9.2万头只,全年肉牛出栏累计在5万头以上、肉羊出栏累计在10万只以上。G5511高速横贯东西,鲁宝线、省道210线直通南北,全乡形成一横两纵的交通网络,地理区位和农牧业基础条件较好。
一、背景情况
经过脱贫攻坚时期,健康扶贫政策逐步完善,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得到保障,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常见病、多发病能够得到及时诊治。但是,乡村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与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还有差距,健康环境亟待改善,健康生活方式尚需进一步普及。这事关广大农村居民的健康保障,既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
新民乡针对问题导向,围绕健康城镇建设,推陈出新,建章立制,通过全面提升卫生健康服务水平、美化亮化人居环境、因地制宜发展健康产业、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等方式,实现公共设施运维水平不断提升、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改善、产业融合发展逐步优化,形成生活空间宜居宜业、生态环境山清水秀、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健康绿色发展格局,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主要做法
(一)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升健康服务水平。加强重点人员监控,开展家庭医生服务工作,1194名慢病患者签约家庭医生,签约率100%;定期组织农村适龄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落实“两癌”救助16人,每人16万元;全乡医保、社保缴纳率达100%,9个村实现医疗保险村集体代缴,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强化乡村公共卫生基础,新建乡级多功能文体活动中心1处,全乡17个行政村均打造了体育文化广场,配套篮球场、健身器材等基础设备,全乡体育场地面积达7500平,常住户人均1.07平。建设乡级卫生院1处,配备全自动生化仪、全自动血尿分析仪、心电图、彩超、DR等先进设备,打造村级标准化卫生室17所,医疗保险实现村级报销。提升全民卫生健康观念,制定详细的村医培训计划,每月至少对村医举办一次业务知识培训,强化了乡村医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能力,截至目前,培训人数达到450人次,农村卫生室基本医疗、预防、保健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不断加强出生缺陷防治知识普及和健康教育,通过健康讲座、健康活动、健康服务等方式,提高居民对健康及其价值的理解,将健康理念融入其中,全年累计开展健康教育现场咨询活动12次,健康讲座10场,义诊16次,上门服务800余人次,儿童肥胖率、近视率逐年下降,爱清洁、讲卫生的健康观念深入人心。
(二)创新体制机制,持续美化亮化人居环境。2018年以来,新民乡围绕“宜居宜业和美新民”建设目标,按照“一年转观念、三年养习惯、五年成自然”的思路,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公司主管、标本兼治”的原则,通过定制度、补短板、抓落实等方式,使人居环境再上新台阶,新民乡人居环境整治做法入选全国城乡环境清理整治优秀典型案例,村民幸福指数再上新高度。高位推动,压紧压实工作责任。成立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专项工作组,建立12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包17个村、45名机关干部下沉一线的工作机制。同时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环境卫生纳入村级年度考核,比重达27%,与村干部工资相挂钩,以督查考核结果为依据,对各村实施梯度奖补,真正体现干好干坏不一样。理清边界,健全机制细化分工。户分类,各户签订“门前三包”协议,将自家房前屋后美化绿化和清洁,并将垃圾分类到箱。村收集,各村保洁员按街巷划分任务区,负责街道日常维护并将垃圾集中到垃圾池。公司转运,为农服务公司每5—7天开展一轮次垃圾池垃圾转运工作,并进行分类处置。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各方参与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以点带面,树立标杆。每年组织环境卫生集中拉练评比,举办文体艺术节等活动,评选表彰“美丽乡村”“最美庭院”“优秀保洁员”,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投入资金170.5万元,在五个村完成改厕386户,同时为农户配备了自吸泵、吸粪车等配套设施设备。旗乡村三级资金累计投入537万元,在全乡范围内新建垃圾池21个,配备垃圾箱1600余个,为农服务公司购置翻斗车、小铲车各1辆。辖区内垃圾容器化覆盖率100%,日产日清,封闭清运率100%,无害化处理率100%。
(三)围绕绿水青山,因地制宜发展健康产业。2024年,借鉴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依托临近天山城区的区位优势,结合全乡人居环境整治成果,着力打造了以山水资源丰富、人文历史厚重的于家地铺村为起点的天山城区近郊游产业带,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新民露营地”“卧佛山亲子农庄”“于家大院无动力亲子乐园”3个500元以上项目,共投入资金2405万元,其中壮大集体经济资金250万元,社会资本2155万元,截至目前,文旅产业带已累计接待9万人次,实现收入200万元。带动了境内“敕勒川”“塞外旭日”“臻牛食品”“恩赫牧场”等肉奶制品、“新民黑小麦”“全丰米业”等杂粮品牌加速涌现,推动乡村“颜值”转化为人民“产值”,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四)坚持以人为本,驰而不息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先行、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通过做优主导产业稳增收、三资清理硬增收、创新机制巧增收的方式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全乡17个行政村年集体收入总额从2017年的155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1468万元,全部达30万元以上,其中5个超100万元、9个超50万元,2024年各村收入将全部超过50万元。为解决把钱花好问题,制定了《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使用办法》,集体经济收入按30%用于公益事业、40%用于发展产业、30%用于兜底保障进行支配。五年来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实施民生实事130多件,设置公益岗位205个,解决了一批涉及养老、上学、就医、就业等问题。为缩小城乡差距,有效解决农村养老难题,2023年,以试点先行的方式,选择了年收入稳定在150万元以上的扫帚包村和年收入稳定在50万元以上的新民村,分别开展了“农村互助康养”和“村级爱心食堂”试点创建,探索以“公益照看、互助康养”模式,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以“65岁以上老人免费就餐、全体村民成本价就餐”模式,实现集体经济发展红利惠及全体村民。
三、工作成效和经验
经过不断努力,全乡卫生健康事业取得明显成效,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农村经济社会、乡风文明、主导产业等迎来新的进步。
(一)基础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乡村两级卫生室设备逐步齐全,村医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小病不出村,急病不出乡基本实现,乡村两级卫生室年接诊量5732人次,占比81.5%,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持续向更均衡、更高效、更专业方向发展。
(二)人居环境底色不断擦亮。彻底改变了农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现象,厕所粪污得到处理或资源化利用,街巷绿化率达到90%,生产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增长”,“乡村颜值”和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适宜生产生活的健康环境逐步成型。
(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加快。随着健康产业的发展,一二三产融合不断加快,全乡肉牛动态存栏由2018年初的1700头发展到现在的1.5万头,年出栏由2018年的不足5000头达到现在的5万头以上,仅此一项,可为全乡常住人口人均增收10000元以上,臻牛食品、金誉杂粮等绿色有机食品成功“进京”,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条逐步完善。
(四)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改善。把转变农村居民思想观念、推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由“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不断迈进,村民在广场唱歌跳舞的景象随处可见,新民乡被评为全旗文化工作一等奖,7个村村规民约入选旗级优秀村规民约,1个村村规民约入选市级优秀村规民约,创建自治区级文明村2个、市级文明村2个、旗级文明村8个,创建市、旗两级民族团结示范村各1个,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形成。
赤峰市新民乡人民政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