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鲁特旗位于通辽市西北部,总面积约1.75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30.22万,拥有科尔沁草原唯一集中连片的原始草原,天然草牧场面积达1700万亩,森林覆盖率33.23%,山杏林面积居全国旗县之首。文化底蕴深厚,是红山文化、富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保存有南宝力皋图古文化遗址、金界壕遗址等393处文物点,并被誉为“乌力格尔之乡”“民族版画之乡”等。以畜牧业和绿色农业为主导,肉牛存栏量居内蒙古前列,同时发展现代能源和煤电铝产业,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76.85亿元、同比增长4.6%,总量和增速均位列通辽市第三。
一、工作背景
作为内蒙古通辽市西北部的生态屏障与农牧业重镇,扎鲁特旗以独特的过渡性地貌和多元生态系统承载着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的双重使命。该旗人口密度约为17.6人/平方公里,分散的居住模式导致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难度较高,而活跃的蚊、鼠等病媒生物加剧了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的潜在威胁。近年来,扎鲁特旗紧跟国家健康城镇建设的步伐,多管齐下提升病媒生物防制水平,不断引入和革新技术防制手段,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积极开展公众科普教育宣传活动,同时借助信息化手段强化监管,实现防制工作的高效化、精准化。一系列举措有力保障了居民健康,还为农牧业绿色转型和旅游业发展筑牢根基,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强劲动力。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协同机制,构建病媒防控新格局
为破解病媒生物防治中“数据孤岛”与跨领域治理难题,扎鲁特旗政府以全局观统筹卫健委、林草局、市场监督局和综合执法局等部门,强化顶层设计与协同联动,打通数据壁垒、整合监测资源、优化处置流程,推动病媒生物防治工作从“单兵作战”向“协同共治”转型升级,切实提升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扎鲁特旗始终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予以推进,按照高位部署、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原则,以“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责任化落实”为抓手,扎实推进各项整治工作。建全旗县、苏木镇(场)、嘎查村(社区)三级联动网络,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下沉一线,带领网格员、志愿者、群众及辖区商户,对辖区内卫生死角开展“地毯式”排查,集中整治病媒孳生地1100余处。聚焦背街小巷、房前屋后、沟渠河道、绿化带、楼道等重点区域,清理积存垃圾、废弃杂物、乱堆物料,同步整治杂草丛生、污水横流等问题,确保做到路面净、绿化带净、沟渠净、无暴露垃圾、无卫生死角;同时,严格落实垃圾分类处理规定,通过增设分类垃圾桶、开展入户宣传等方式,引导群众养成生活垃圾装袋投放、分类收集、规范清运、环保处理的良好习惯。市场监督局聚焦农贸市场、沿街商户等易滋生病媒生物的场所,采取“周巡查+月督查”模式,重点对辖区、市场内的积水容器、下水道、沟渠、垃圾站等场所进行清理和整治,从源头上防止蚊虫产卵;对下水道、沟渠进行疏通和清淤作业,有效压缩病媒生物的栖息繁殖空间,同步建立动态台账,确保问题整改率达100%。综合执法局以主城区垃圾收集点精细化管理为抓手,推行“网格化+标准化”管理模式,对破损垃圾桶实行“发现即更换”制度,确保无满溢、无外漏现象;同步强化垃圾收集点周边环境整治,每日安排专人进行不少于2次的巡回保洁,对地面污渍、散落垃圾即时清理。在垃圾清运环节,优化收运路线,采取“定时定点+错峰收运”方式,确保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确保消除垃圾堆积引发的异味和蚊虫滋生隐患,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环境整治新格局。
(二)推行网格管理,筑牢病媒防控新根基
针对城镇化进程中暴露的“垃圾围城”“卫生盲区”等痛点,扎鲁特旗创新实施“三长联动”精细治理机制(片区长+网格长+街巷长),将城区化分为200余个智慧环卫网格,实施精细化管理。2024年6月起,推行“1+X”责任包联体系(1个党群机关/企业/社会组织结对1个社区),构建起全方位、无死角的环境治理网络。为确保环境整治工作的常态化与高效性,每月定期开展2次全面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旗政府副旗长亲自挂帅调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执行力推动工作向纵深发展。爱国卫生月期间,扎鲁特旗秉持共建清洁家园,共享健康生活的理念,大力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提升工程,各包联单位迅速行动,组建党员先锋队深入街巷开展责任区清洁;社区组织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发动志愿者挨家挨户宣传科普常识,并联合物业对老旧小区、背街小巷进行重点整治,全旗累计开展200余次集中清理活动,覆盖12个社区、100多个嘎查村,出动环卫车辆600余台次,清理垃圾3800余吨,彻底整治卫生死角800余处。同时,对垃圾中转站、沟渠等重点区域进行药物消杀,投放灭鼠毒饵站200余个,有效控制病媒生物孳生风险,让街道更整洁、环境更宜居,为构建健康、宜居的城市环境注入了强大动力。
(三)健全监测体系,实施靶向防控新政策
扎鲁特旗地处高原及平原过渡带,基于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生态系统兼具草原、沙地、丘陵多重景观等因素,存在鼠疫疫源地风险。因此,该旗将鼠情监测与防控列为病媒生物防制的核心任务,构建起“监测预警-科学研判-精准防控”的全链条治理体系。针对主城区鼠密度监测,创新采用“网格化布点+动态追踪”模式,获取精准数据,为后续提供防控策略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旗疾控中心与旗林草局草原技术服务中心协同发力,开启精准化、科学化的鼠害治理行动。旗疾控中心进行了为期十天的春季达乌尔黄鼠密度调查,监测区域覆盖面积达一万公顷,调查工作依据监测区域不同生境面积的0.5%比例进行分层抽样,采用单公顷一日弓形夹法对黄鼠数量进行监测。共调查了50个样方,捕获达乌尔黄鼠26只,计算出鼠密度为每公顷0.52只。与此同时,为全面了解扎鲁特旗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准确预测2025年草原鼠害的发展趋势,旗林草局草原技术服务中心在全旗范围内开展了春季草原鼠害监测调查,对全旗草原鼠害发生区域,特别是易发区的草原鼠害分布、种类、种群密度、危害面积及危害程度进行了重点实地监测调查,进一步掌握了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为科学开展草原鼠害防控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已储备饵料40吨,C、D型肉毒素药剂6万毫升,并准备了防护用具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为草原鼠害防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取得成效
在推进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中,扎鲁特旗针对地域生态特点精准施策,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开展科学化治理行动,一系列扎实举措落地后,取得多维度成效。一是制度革新,构建长效防控“硬支撑”。出台《扎鲁特旗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办法》,锚定“属地管理、部门协作、全民参与”原则,将病媒生物防控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以刚性约束压实各方责任;同时建立监督员、检查员双轨监督机制,强化制度执行效能,构建起“春秋季集中灭鼠、夏秋季重点灭蚊蝇蟑”的常态化防控机制,推动防控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二是协同破局,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综合运用诱蚊灯监测蚊虫密度、捕蝇笼监测蝇类、粘蟑纸定位蟑螂分布等科学化监测手段,实时掌握病媒生物动态。同步开展健康教育“组合拳”,通过传染病防控专题培训、免费健康筛查等活动,累计覆盖群众超5万人次,把健康防护知识送到群众身边,从源头上阻断鼠疫、布病等人畜共患疾病传播链条。三是技术引领,打造区域防控“新范式”。扎鲁特旗国家级鼠疫监测点在病原防控领域,率先实现达乌尔黄鼠种群血清学筛查全覆盖,依托标准化操作流程与国家级实验室质量控制体系,样本检测准确率达99.6%,连续斩获全国鼠疫血清学质控考核“双优”佳绩,获评“国家级鼠疫监测优胜单位”及“全国质控考核优秀单位”。创新构建“病原学精准检测-血清学动态监测-数据智能分析”三位一体智慧监测网络,对啮齿类动物疫源地实施24小时动态监测,预警响应时间缩短60%,为内蒙古东部地区人畜共患病防控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扎鲁特样板”。
四、经验启示
(一)协同合作是关键。打破部门壁垒,构建协同作战联防联控体系,整合多部门数据与资源,破解病媒生物防制难题。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作用,搭建合作平台,促进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
(二)科技赋能是动力。运用科学监测方法获取精准数据,构建风险评估模型,以科技手段为支撑制定防控策略。在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中,引入先进技术,提升监测、防控的科学性与精准性,实现从传统防制向智慧防制的转变。
(三)精细管理是保障。创新“三长联动”“1+X”责任包联等精细化管理机制,划分管理网格,明确责任主体,常态化开展环境整治,精细化管理将防制工作落实到每一个细节,有效铲除病媒生物孳生土壤。
(四)示范引领是方向。通过打造病媒生物防制的示范样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与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区域内乃至更大范围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开展,为落实健康内蒙古建设提供基层实践经验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