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在线赌场

专项行动
健康察右后旗行动——乌兰哈达苏木环境卫生清理整治案例
发布时间: 2025-03-06 16:12    
分享到:

打开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即可

一、工作背景

“乌兰哈达”系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山峰”。境内拥有世界独有的自然景观——乌兰哈达火山群,是全国爆火的网红打卡地,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2021年苏木党委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乌兰哈达苏木位于察右后旗中部,总占地面积653平方公里,辖10个嘎查村,85个自然村。户籍人口5326户12918人,常住1389户3096人.苏木境内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集二线铁路、二广高速、208国道纵贯全境,乌科公路、白科公路横向贯通。域内有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克里孟古城遗址、韩勿拉敖包、天鹅湖湿地保护区、千年古榆树等旅游资源。以马铃薯种植、肉羊、旅游业为主导产业。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立全旗首家乡镇消防站,配套垃圾处理设备车辆,经过不懈努力,12个民宿村初具规模,前进村村委会被评为“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结合我苏木实际,成立了乌兰哈达苏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乌兰哈达苏木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方案》,细化量化整治内容、整治标准和整治时限,确保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建成了由苏木政府统一组织,建立苏木党委政府班子及成员为一级网格,村两委班子及成员为二级网格、村组(队)为三级网格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网格化责任和监管体系,分片负责网格内全域无垃圾监管体系,细化责任分工,严格按照责任区划分,层层传导压力、步步靠实工作责任。

(二)狠抓舆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积极创新宣传方式、搭建宣传平台,充分利用村村通广播喇叭、微信群、条幅标语等形式,宣传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先后召开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会议8次、现场工作会议3次,通过采取层层召开人居环境整治会议,镇、村、组三级干部共同发力,做好村民思想工作,让群众参与、支持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全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会议精神上来。充分发挥村干部、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带头做好房前屋后垃圾清理和废弃畜禽圈舍、旱厕拆除及乱搭乱建、秸秆、畜禽养殖粪污清理,由点到面、依次推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覆盖,营造“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幸福家园”的氛围。

(三)围绕工作重点,强力推进整治。全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在10个嘎查村共配备垃圾桶600个,3立方垃圾箱61个,苏木政府购买垃圾压缩车、钩臂车各1辆,电动垃圾收集车50辆,大小扫路车7辆,吸污车2辆,通过企业购买服务的方式,与火山宏腾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对各嘎查村内外垃圾和户厕进行清理,嘎查村聘用保洁员,定期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对村内垃圾堆、废物堆、粪土堆和柴火堆进行清理整治,全面提升村庄清洁度。户厕改造2021年改造662户,并全部验收完毕,2023年计划水厕改造103户。

三、工作成效

(一)推动产业振兴,让绿水青山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一是培育壮大生态旅游业。紧紧依托独特的草原火山资源优势,按照“全域规划、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思路,以创建5A级火山生态旅游景区为核心,规划建设了星空小镇、民宿小镇、温泉康养小镇,构建生态观光、文化体验、运动休闲、度假养生四位一体发展格局,全力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全国乡村振兴示范苏木乡镇。2023年全苏木旅游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4亿元。按照“一村一主题”,高标准高起点规划打造民宿产业群,民宿产业走在全市前列。建成不同风格民宿旅游接待点108处,民宿产业社会投资2亿多元,牛明村、七顷地等8个民宿村初具规模,就近吸纳1200多人就业,促进农牧民年增收2万元。申报甲级民宿1家,获批丙级民宿3家、4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1家。在“首届内蒙古网红打卡地评选”活动中,壹蒙壹牧民宿位列第一名。做实“旅游+电商经济”,建立网络商城和抖音直播平台,通过“我在火山有只羊”、直播带货、网上销售等方式,为地区特色农畜产品带来销售新渠道,推动好产品卖出好价钱。游客群体遍布全国各地,实现旅游收入6亿多元,通过租赁土地、房屋和就近务工、入股分红、其他经营性行为,带动21个村集体经济增收,直接拉动全旗餐饮、住宿服务业销售额迅速增长。2022年苏木前进村被评为自治区第二批乡村旅游重点村。

二是做优做精特色农牧业。大力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大户能人发展特色农牧业。农区以前进村等2万亩设施农业为重点区域,推广“后旗红”马铃薯种植,兼顾发展洋葱、南瓜等冷凉蔬菜种植,形成马铃薯育种、种植、仓储、初加工一体化布局。牧区以阿达日嘎、丁木其沟、巴音高勒等草牧场为重点区域,兼顾发展乌兰格、阿达日嘎等地马产业骑行旅游,形成优质肉羊、肉牛、奶牛养殖业布局。2023年全苏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95万亩,马铃薯种植1.3万亩,小麦3800亩、玉米2.6万亩、燕麦2000亩、杂粮杂豆2900亩,其他作物为8860亩,粮食作物面积占总耕地面积77%,同比提升32.4个百分点。坚持为养而种、为牧而农,2023年种植2万亩饲草料,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七顷地村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第六批后旗红一村一品示范村”。

(二)推动人才振兴,让优秀青年成为乡村振兴新动力

依托火山生态旅游产业,通过“筑巢引凤”和“引凤归巢”等方式,吸引返乡创业青年和外地优秀人才参与当地建设。近年来,苏木民宿旅游产业中返乡创业青年126人,引进外地优秀人才119人,为乡村振兴注入年轻活力。其中,蒙古族工艺品设计师甘迪尔,蒙古服饰设计师、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阿力玛等优秀人才加入到火山文旅产业中。同时,苏木党委积极加强嘎查村“两委”干部队伍建设,通过聘请返乡大学生、下派干部、选调生到村任职等方式,全苏木10个嘎查村“两委”中80后年轻干部配置比例达30%以上。

(三)推动文化振兴,让文旅融合成为乡村振兴新标向

做深“旅游+文创经济”。深入挖掘火山文化内涵,研制冰激凌、摆件、饰件、服饰等文创产品10余种。精心举办“周末论坛”“火山之约主题节庆”“房车露营团建”“天文研学”等系列活动。按照建设乡村振兴“北疆样板”目标,围绕“产业建园区、园区变景区、景区融社区”三园共建三产融合思路,规划建设乡村振兴北疆研究院,打造“政策研究招商、科普研学引领、对外发声展示、人才振兴训战、主客共享”五大功能平台。2020年西后坊村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

(四)推动生态振兴,让绿色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新支撑

一是全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成立了火山宏腾商务有限公司,为火山周边30个自然村浩特配套垃圾处理设备200多台(辆),通过公司发挥市场化运营模式优势,实现苏木全域环境日常保洁全覆盖。

二是深入推进禁牧舍饲工作。实施禁牧面积31万亩,出台扶持政策,鼓励火山周边嘎查村农牧民转型发展旅游业和舍饲精养畜牧业,推动草原休养生息,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增收双赢。2023年为养殖户购买舍饲种公羊110只,基础母羊174只,新建舍饲圈舍12714平方米、储草棚300平方米。

三是切实抓好文明新风建设。为更好改善农牧民生活环境,苏木出台实施方案,以"幸福家园、美丽庭院"为主题,在各嘎查村每季度积极开展创建评选活动。10个嘎查村表彰最美家庭240户,引导群众从自家做起,争做创建美丽农村的践行者、农村文明风尚的弘扬者,实现“家里门外净起来、房前屋后绿起来、庭院环境美起来”,营造出全民“共创、共建、共管、共享”的良好氛围,助推乡村环境的整体面貌再提升。

(五)乡村环境更加美丽。全年先后组织了3次人居环境大整治行动,进一步加快农村户厕改造步伐,着力改善村民生活环境。配备装载机1台,自卸车1台,清运车1台,核定保洁员128名,调配发放街道清扫车3台、垃圾清洁车25台、垃圾箱70个、垃圾桶2650个,有效巩固村容村貌整治成效,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积极推广“牛出院、树进院”,优化人居环境,让乡村真正美起来。

四、工作经验

(一)多样化的宣传形式能够覆盖不同年龄段和文化层次的人群,提高公众对环境卫生的认知度和关注度,从而增强群众参与环境卫生清理整治的自觉性。

(二)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开展针对性的宣传教育,能够更有效地提高特定人群的环境卫生意识和相关技能。

(三)健全的制度能够使环境卫生清理工作有章可循,避免出现推诿扯皮现象,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得到有效落实。


乌兰察布市爱国卫生服务中心选送

信息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爱国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