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乌兰察布市卫生健康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采取多种措施,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一)改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医疗集团实行网格化管理,将城区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纳入集团管理,实现了医疗集团的规模化、成效化发展。成员间远程医疗服务实现上下互联互通,免费会诊患者120人次;牵头医院累计向成员单位分配专家预约挂号资源30次;所有成员单位间全部建立了双向转诊机制,制定双向转诊流程,对转诊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进一步规范全市转诊转院工作,实现转诊转院市级统管,分级诊疗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部接入内蒙古12320预约挂号平台。蒙速办预约挂号服务实现二级以上医院全覆盖。目前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实现了分时段预约诊疗且预约时段精确到1小时。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部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三级医院病房覆盖率达到100%,二级医院病房覆盖率达到90%以上。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部能够与自治区、北京三甲医院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在全市二级以上医院试行了医学影像结果和临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试点制度。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医院治理体系,认真落实深化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网格化布局组建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完善自治区、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建设,构建有序的分级诊疗格局,带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和医疗服务同质化。17种国家医保谈判抗癌药进医院工作有效落实,公立医院耗材加成全部取消。
(三)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建立医疗技术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对重点医疗技术实行备案制管理。加强临床路径管理,二级医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率达到77%,三级医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率达到72%。诊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二级以上医院新增设诊疗学科11项,实施各类新技术25项,开展新业务13项。全面建立覆盖全市的血站服务体系,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实现了血液核酸检测全覆盖,提升了血液安全水平。
(四)稳步加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借助京蒙帮扶项目,采取“送出去”的方式,将我市医务人员派送到中日友好医院进修,提高当地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和诊疗能力,更好地服务我市居民。4月初,筛选全市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50名左右医务人员赴京跟岗培训,为期半年。今年共有198名基层医务人员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进修。通过进修,进一步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基层服务能力。二是推进基层医防融合。2022年4月,印发了《关于推进基层医防融合工作的通知》,推进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理念、职责、服务等融合,进一步加强家庭医生团队职责,团队中的公共卫生人员在健康随访与健康管理过程中,及时将服务对象的异常随访结果与临床医生沟通,由临床医生为该人群提供治疗方案与健康指导,实现疾病预防、发现、治疗、随访、健康管理的全过程连续服务,提高签约居民的积极性和感受度。目前,全市有2171名家庭医生,已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007个,常住人口签约续约83.28万人,签约续约率为48%,重点人群签约续约人数58.18万人,重点人群签约续约率为70%。
(五)优化审批提高效率。一是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将婚前医学检查、产前筛查的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机构及人员的审批权限下放至各旗县市区。二是完善制度规范。制定了《市卫健委政务服务窗口首问负责制度》、《市卫健委政务服务窗口一次性告知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和标准化的审批程序及行政审批文书,加强行政审批文书的规范化使用,提高审批人员审批效率,提供系统、快速、规范化的审批服务,实现了对内规范管理、对外树立形象的良好效果。三编制政务数据资源目录,助力政务数据共享。按照市政务服务局《关于抓紧落实政务服务数据目录认领编报工作的通知》要求,明确了牵头科室和配合科室,确定专人负责,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政务数据资源目录管理系统,理出政务数据资源目录和供需对接清单。截至目前,市卫健委共认领10项数据资源目录,按照事项基础信息,数据资源名称、类型、敏感级别共享类型等方面进行编制,并通过内蒙古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数据资源目录管理系统进行上报发布。四是梳理规范中介服务事项。开展中介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完善中介服务事项的规范和标准,梳理自查行政审批中得中介事项,印发了《乌兰察布市卫生健康委中介服务事项办事指南》,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清晰指引。(包善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