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通过不断完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整合优化医疗资源,提升医院信息服务化水平,高质量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创新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着力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问题,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好病。
破机制增活力 高位推进医共体建设
为推动医疗资源一体化管理,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和下沉,乌审旗成立了医共体管理委员会,组建以旗人民医院为医共体总医院,第二人民医院、纳林河医院和各苏木镇卫生院为医共体分院共同参与的紧密型旗域医共体。
乌审旗成立医共体总医院党委,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制定出台医共体总章程,印发医共体业务、财务、药品、共享蒙药房统一实施方案,建立“一院三中心七部十分院”,医共体组织架构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制定《乌审旗紧密型医共体智慧共享中蒙药房实施方案(试行)》《乌审旗医共体财务管理实施方案(试行)》《乌审旗医共体药品集中采购实施方案(试行)》等一系列配套制度,逐步实现医共体内部行政、人事、财务、业务、药械、绩效“六统一”管理。
补短板提能力 全方位实现资源共享
以紧密型旗域医共体试点建设为抓手,整合全旗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绩效管理、内部审计机制,推进医疗服务精细化监管,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推动卫生健康工作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乌审旗人民医院、蒙医综合医院每月选派优秀医疗专家到基层坐诊,让“医生跑”代替“病人跑”,使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2023年以来,累计开展培训带教40余次,培养基层卫生人才50余人,派出医务专家团队137人次,诊治患者865人次,开展手术50例。
发挥医共体总医院龙头作用,组建旗嘎查村“3+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68支,实现重点人群签约28787人。依托双向转诊机制,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签订双向转诊协议,构建4个中心、9个急救站覆盖全旗范围的“120”急救网络体系,确保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及医疗安全。同时大力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医共体信息化建设,搭建旗域医共体云平台,建立旗级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远程会诊系统,实现全旗医疗机构数据共享、集中调度、统一监管。2023年,开展远程影像14584例,远程心电220例,远程超声会诊450人次,用信息网构筑简易、便捷、惠民、为民的“幸福圈”。乌审旗还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和全科医生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乌审旗创新医共体“人才池”管理模式,改革人事分配制度,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人岗相适。健全人事薪酬制度,完善绩效工资政策,稳定业务骨干队伍,确保专业技术人员用得上、留得住。
同时,乌审旗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合作成立了“乌审旗博士工作站”,与北京安贞医院合作成立了“张铭教授工作室”,加强人才柔性引进。此外,乌审旗还积极引进区内外中蒙医专家、国家岐黄学者设立名医工作室,深入实施“名医带名徒”等一系列人才培养激励政策。近两年,乌审旗通过公开招聘、定向培养、本土化培养等措施,共培养278名专业技术人员,充实旗域医疗卫生队伍。为进一步充实嘎查村基层一线医务人员,该旗对39名社区医疗卫生岗人员进行转岗培训,充实到乡村医生队伍,实现乡村医生队伍年轻化、专业化。
医共体建设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难题的重要途径和抓手,构建优质、高效、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但提升了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推动了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也让广大群众可以获得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真正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